买菜、家政、养老、看病长宁区传统生活服务业实现创新融合“互联网+”为百姓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来源 : 爱君家政
| 编辑 :上海爱君总部
| 2017-03-26
日前,上海市长宁区联合上海市信息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半年度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作为上海首个聚焦“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试验区,自2016年6月正式创建以来,试验区的品牌影响力在半年内已开始显现,正逐步成为上海“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聚集地、互联网新兴行业制度创新策源地、风险投资遴选项目高地和成熟互联网企业与TMT(数字新媒体)产业进入上海的首选注册地或办公地,对上海经济创新的辐射与引领作用逐渐凸显。
记者从报告中发现,“摸不到”的试验区里却有许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这些惠及民生的创新都来自互联网与传统生活服务业融合后的变化。
行业影响力企业不断聚集
事实证明,试验区开放与创新的探索成效正逐渐显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长宁共有“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企业3322户,其中6月至11月半年间新设企业452户,同比增长39.5%,新增注册资本26.4亿元。
根据长宁区税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区101户重点企业税收总额为1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8%,税收增长明显。其中“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纳税前10大企业共缴税18.1亿元,占全区所有重点企业缴税总额的91%,较去年同期增长34%,快于全部重点企业26.8%的平均增幅。
制度创新实现标准大突破
试验区成立后仅1个月,2016年7月,长宁区启动“一照多址”登记注册试点,允许试验区企业在一张经营执照上登记本区内的多个经营场所。同时,通过实行“单一窗口”受理模式,试验区企业可以享受营业执照、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印铸刻字准许证和法人一证通的一口受理、一口发证,办理时间由两周缩短至4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去年12月,长宁获国家批准创建我国首个“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作为其中一项探索,长宁区与大众点评签订食品安全合作协议。在事前监管方面,完善入网餐饮单位实名登记和许可证检查,终止未提供两证资质的商户的外卖服务。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将政府信息纳入网上评价体系,第一时间公布违法餐饮单位“黑名单”,实现网上亮证亮照,消费者在手机端就能查看原本仅能在政府平台查看的商户资质。
试验区企业标准化建设的主动性也进一步增强。如“互联网+生鲜”的领跑企业菜管家,在泰兴路上新建的600平方米旗舰店中推出多项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包括实物销售、周边配送、网订店取、代客加工、自助提货、家庭厨房等。在社区门店管理中,菜管家引入模块化管理,梳理了会员服务、便民服务,以及门店商品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多项业务,建立严格的品控标准体系、质量安全诚信体系,使得企业管理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民生类互联网企业集聚,是长宁互联网产业结构最鲜明的一大特色。因此,长宁也毫无疑问,走在了政企合作探索O2O(线上到线下)托底民生服务的前沿。
眼下,试验区内已有27家这样的“智慧微菜场”,“互联网+生鲜”行业也随着微菜场的诞生走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除此之外,主打“互联网+家政服务”的“家政中国”,通过家政服务担保交易模式,成为家政服务的“支付宝+大众点评”,解决了不少家庭找不到称心阿姨、担心黑中介的烦恼;代表“互联网+养老”的“千家万护”,让80岁以上老人体验到了每次45分钟至60分钟的养老护理,实现住院护理到住家护理的无缝衔接;“互联网+医疗”企业“艾牙健康”,通过自主研发的APP,实现牙齿微距拍摄并提供有偿的专业牙医解读,帮助用户及时掌握口腔健康状况。
分享到: